为响应国家全力提升农村居民医疗健康质量的号召,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4年7月9日至22日,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龈’龄呵护,笑口常开”中老年爱心医疗行团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开展了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口腔义诊、科普宣讲、健康调研、入户慰问,传播“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理念,提高居民的口腔保健意识,服务群众1000余人,用青春之力绘就乡村振兴健康底色。
科普宣讲:健康笑容从“齿”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提出8020标准,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而当前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留住20颗恒牙的人数仅为35%左右。因此,团队针对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牙周病、龋病和缺牙等问题,团队成员设计了“牙周病预防与治疗”“义齿的正确选择”“被误会的洗牙”三个版块,深入浅出地进行口腔健康宣讲。团队还为居民们准备了科普三折页,采用“健康课堂+资料巩固”模式,提高居民对口腔健康的关注。
团队利用口腔模型讲解改良巴氏刷牙法,通过视频讲解义齿和洁牙,对常见“刷牙可以大力横刷”“睡前不刷牙”“洗牙会导致牙缝变大和牙齿松动”“牙齿脱落用纸包住”等误区进行耐心解答。
图为团队为当地居民进行口腔科普宣讲
送“医”上门:小口腔促进大健康
口腔健康与全身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可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存在关联。对此,团队师生积极为当地居民开展口腔义诊及血压血糖测量服务,为存在牙周健康异常、不良修复体、龋齿等问题的居民提出治疗意见;为血压异常的居民,结合其生活、饮食习惯以及用药情况提出改善建议,普及“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的理念,帮助当地居民提高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团队制定口腔健康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走访团场居民,深入调研。
图为团队师生为居民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图为团队师生实地走访团场居民调研口腔健康状况
对话榜样:不负青春勇于担当
第一师十三团又被称为“幸福城”,由王震将军1962年在视察塔里木时所命名。在与十三团医院医务人员的座谈中,团队成员一方面聆听了医护前辈,选择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用行动践行医者仁心,守护居民幸福的故事;另一方面了解了基层医疗卫生环境和居民健康状况,让团队成员认识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让同学们意识到广阔基层大有可为。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希望多走进基层,了解基层,学成之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青春之力守护团场居民健康幸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青春的力量。
图为团队师生与当地医务前辈进行座谈
红色研学:弘扬兵团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实践中,团队前往第一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进行红色研学。团队成员从“西域屯垦,源远流长”“英雄部队,功勋卓著”“建设大军,铸就辉煌”“英模精神,薪火相传”等展厅的文物和图片中流连忘返,在场景还原、声光电技术中感受着三五九旅“金戈铁马战关山,负剑扶犁耕大漠”的真实写照。成员赵明昊表示:作为兵团学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传承和发扬三五九旅“忠诚、担当、争先”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让青春在乡村振兴、健康中国建设中闪闪发光。
图为实践团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青年有声:挺膺担当不负韶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第一次把自己学到的医学知识带到基层群众中去,不仅深刻理解了所学,还获得了新知。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此次实践不虚此行。”团队成员高雅虹表达了对社会实践的感悟。
“我的家乡就在南疆,从戈壁荒漠到处处绿洲,居民们住在现代整齐的楼房里,绿树团簇,交通便利,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谱写着‘幸福城’的新篇章!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受到居民们对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更加坚定了我要持续参加实践活动的信心,希望用所学帮助更多人。”团队成员范小丽对家乡建设和职业认识都有所感悟。
图为实践团合照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14天的实践,是磨砺,是成长。兵团学子用所学、用青春投入基层医疗卫生建设,践行青春使命,让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用行动上好这堂社会实践的“思政课”。